【居庙堂之高则忧民出自哪首诗】“居庙堂之高则忧民”这句话常被用来表达士大夫在高位时应心系百姓、关心民生的儒家思想。然而,这句话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古诗,而是源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一、
“居庙堂之高则忧民”这一说法最早见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原文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仁人志士的责任感。
虽然这句话不是直接出自诗歌,但它的思想内涵与许多古代文人的作品相呼应,展现了中国古代士人对国家、百姓的深切关怀。
二、信息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句子来源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 原文出处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 出现文体 | 散文(非诗歌) |
| 作者 | 范仲淹(北宋) |
| 思想内涵 |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
| 是否出自诗 | 否,属于散文名句 |
| 相关诗句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三、补充说明
尽管“居庙堂之高则忧民”不是出自诗歌,但它所表达的精神却广泛影响了后世文人,成为中华文化中“士大夫精神”的重要象征。在历代诗词中,也有许多诗人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白居易的“愿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因此,“居庙堂之高则忧民”虽非诗歌,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理解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