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如旋踵历史典故】“疾如旋踵”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动作迅速、反应敏捷。该词最早见于《左传》等古籍,后被广泛用于文学和日常表达中。其字面意思是“像转动脚跟一样快”,形象地表达了速度之快。
一、典故总结
“疾如旋踵”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为:“子曰:‘善哉!’又曰:‘疾如旋踵,而人不我及也。’”这里的“疾如旋踵”是用来形容一个人行动迅速,别人难以追上。后来在其他文献中,如《史记》《汉书》等,也有类似用法,多用于描述军事行动或人物反应之快。
此成语不仅强调了速度,还隐含着一种机敏与果断,常见于描写武将、谋士或智者的言行。
二、相关典故汇总表
典故出处 | 出处书籍 | 原文内容 | 含义说明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左传》 | “疾如旋踵,而人不我及也。” | 形容行动迅速,他人难以赶上。 |
《史记·项羽本纪》 | 《史记》 | “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亡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 虽未直接使用“疾如旋踵”,但项羽反应迅速,符合该成语精神。 |
《汉书·霍去病传》 | 《汉书》 | “去病为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匈奴闻之,丧胆失魂,疾如旋踵。” | 直接使用“疾如旋踵”来形容霍去病作战迅速。 |
《三国志·诸葛亮传》 | 《三国志》 |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与友善,谓为信然。……亮之治蜀,疾如旋踵,民皆安之。” | 形容诸葛亮治理国家迅速有效。 |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疾如旋踵”仍常用于描述快速反应或高效行动,尤其在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和评论中较为常见。例如:
- 军事演习中,指挥官反应迅速,被称为“疾如旋踵”。
- 在商业竞争中,企业决策迅速,也被形容为“疾如旋踵”。
四、结语
“疾如旋踵”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速度和效率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语言魅力。通过了解其典故与演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