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蛇尾的成语故事】“虎头蛇尾”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开始时声势浩大,但结尾却草草收场,前后不一致,缺乏完整性。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常用于批评那些做事不善始善终的行为。
成语出处
“虎头蛇尾”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中的记载:“文帝(曹丕)问曰:‘卿所著赋、颂、碑、铭、箴、赞、祝、诔、哀辞、书、檄、移、对、设论、难、答、解、议、记、志、序、颂、诗、颂、歌、谣、词、赋、策、论、说、表、奏、章、疏、启、笺、书、书、书、书、书……’对曰:‘臣之文,虎头蛇尾,不足观也。’”
这里的“虎头蛇尾”原意是形容文章开头精彩,结尾却显得无力,后来逐渐引申为做事有头无尾。
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虎头 | 比喻开始时气势旺盛、声势浩大 |
蛇尾 | 比喻结尾时力量不足、草草收场 |
虎头蛇尾 | 比喻做事有头无尾,缺乏一致性 |
成语用法
“虎头蛇尾”多用于描述事情或行为的开端和结尾不协调,常见于以下情境:
- 工作项目:一个项目开始时投入大量精力,但后期因各种原因未能坚持到底。
- 学习计划:制定的学习计划一开始非常详细,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松懈。
- 写作作品:一篇文章开头引人入胜,但结尾却仓促了事,影响整体质量。
成语故事
据传,古代有一位画家,擅长画动物。他画了一幅“虎头蛇尾”的画作,寓意深刻。这幅画中,老虎的头部栩栩如生,威风凛凛,而蛇的尾巴却显得软弱无力,毫无生气。人们看到后纷纷议论,认为这幅画象征着一种做事的态度——开始轰轰烈烈,结束却潦草收场。
总结
“虎头蛇尾”这一成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事物的起承转合,也提醒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保持一贯的态度,做到善始善终。无论是在工作中、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只有坚持到底,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虎头蛇尾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
释义 | 开始声势浩大,结尾草草收场 |
用法 | 批评做事不善始善终的行为 |
教训 | 做事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
通过了解“虎头蛇尾”的来源与含义,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避免类似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