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注解】《孙权劝学》是《资治通鉴》中的一篇短文,讲述了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劝诫部下吕蒙学习的故事。文章虽短,但寓意深刻,体现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道理,也反映了古代重视教育、鼓励学习的思想。
一、文章总结
《孙权劝学》讲述的是孙权在一次与吕蒙的对话中,指出吕蒙虽然有勇略,但缺乏学问,劝他努力学习。吕蒙听从劝告,后来果然学识大进,令众人刮目相看。文章通过这一事件,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一个人只要肯努力,就能不断进步。
二、内容注解(表格形式)
原文 | 现代汉语翻译 | 注解说明 |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不能不学习!” | 孙权认识到吕蒙肩负重任,必须具备文化素养,因此劝其学习。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推辞。 | 吕蒙当时可能觉得学习会耽误军务,所以不愿接受劝告。 |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孙权并非要求吕蒙成为学者,而是希望他通过学习提升见识和能力。 |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你说事务多,哪能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好处。 | 孙权用自身为例,说明即使事务繁忙,也可以抽出时间学习。 |
蒙乃始就学。 |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 吕蒙被说服后,开始认真读书。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时,与吕蒙讨论,非常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已不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了!” | 鲁肃对吕蒙的变化感到震惊,说明学习确实带来了显著的进步。 |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吕蒙说:“士人分别三天,就应该另眼相看,大哥你怎么这么晚才认识到这一点呢?” | 吕蒙表现出自信和谦虚,也表达了对进步的肯定。 |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结为朋友后告别。 | 鲁肃对吕蒙的尊重,进一步证明了吕蒙的改变和成长。 |
三、文章主旨
《孙权劝学》通过孙权劝吕蒙学习,展现了以下几个核心思想:
1. 学习的重要性:无论身份高低,都应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2. 劝学的意义: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或功名,更是为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3. 变化与进步:只要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发生积极的变化。
4. 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孙权作为领导者,亲自示范学习的重要性,起到了激励下属的作用。
四、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孙权劝学》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
- 不论身处何种岗位,都应保持学习的习惯;
- 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个人修养和能力的提升;
- 每个人都有潜力,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去开发和挖掘。
结语
《孙权劝学》虽短,却蕴含深意。它不仅是一则历史故事,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