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三候是什么】“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在古代,人们根据自然现象的变化,将节气分为“三候”,用以记录气候变化和物候特征。那么,“处暑三候”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一、处暑三候的含义
“三候”是中国古代对节气的细化划分,每候为五天,共十五天。每个“候”都对应着一种自然现象或生物活动的变化,用来反映季节更替和气候特点。处暑的三候分别是:
1. 一候:鹰乃祭鸟
此时天气转凉,鸟类开始储备食物,鹰类常将猎物整齐排列,仿佛在举行祭祀仪式,故称“祭鸟”。
2. 二候:天地始肃
天气逐渐变得清冷,万物开始收敛,大自然呈现出一种肃杀之气,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3. 三候:禾乃登
稻谷成熟,农作物开始收割,田野间一片丰收景象,预示着秋收时节的到来。
二、处暑三候总结表
| 候次 | 名称 | 时间范围 | 物候特征 | 气候特点 |
| 一候 | 鹰乃祭鸟 | 处暑前5天 | 鹰类捕食后整齐摆放猎物 | 气温逐渐下降 |
| 二候 | 天地始肃 | 处暑中5天 | 自然环境开始变得清冷肃杀 | 昼夜温差加大 |
| 三候 | 禾乃登 | 处暑后5天 | 稻谷成熟,农田进入收割期 | 秋高气爽,宜农事 |
三、处暑三候的意义
处暑三候不仅是古人观察自然变化的智慧结晶,也反映了农业社会对季节规律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些物候现象,人们可以更好地安排农事、养生和生活。例如,一候时应加强防寒准备,二候时注意调节情绪以防秋燥,三候则是收获与储存的关键时期。
了解“处暑三候”,有助于我们更加贴近自然,顺应节气变化,过一个健康而有序的秋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