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短流长出处于哪里】“飞短流长”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谣言、是非和不实之言。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但其出处却并非大家所熟知。下面将从成语的来源、含义、用法以及相关典故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成语来源
“飞短流长”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中的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过,这并不是“飞短流长”的直接出处。真正提到“飞短流长”的文献,最早见于宋代文人苏轼的《东坡志林》中,他在文中提到:“飞短流长,非君子所宜。”
此后,“飞短流长”逐渐成为描述谣言传播、小人挑拨的常用成语。
二、成语含义
词语 | 含义 |
飞短 | 指传播的谣言、诽谤之词 |
流长 | 指这些言论流传广泛、持续时间长 |
整体含义 | 形容人们之间互相传谣、制造是非、散布不实消息的行为 |
三、成语用法
“飞短流长”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常用来批评那些喜欢搬弄是非、传播谣言的人。例如:
- 在工作中,如果同事之间经常传谣,就容易造成“飞短流长”的局面。
- 家庭中若缺乏沟通,也可能导致“飞短流长”,影响家庭和睦。
四、相关典故
典故名称 | 出处 | 内容简述 |
《东坡志林》 | 宋代·苏轼 | 苏轼指出“飞短流长”是君子应避免的行为,强调正直为人的重要性 |
《红楼梦》 | 清代·曹雪芹 | 小说中多次描写贾府内部的流言蜚语,反映了“飞短流长”的社会现象 |
《世说新语》 | 南朝·刘义庆 | 记载了许多关于口舌之争、谣言传播的故事,间接体现了“飞短流长”的影响 |
五、总结
“飞短流长”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文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反思,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提醒人们要远离谣言,也警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真诚与理性。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语言,避免误解和冲突。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飞短流长 |
出处 | 宋代苏轼《东坡志林》 |
含义 | 传播谣言、制造是非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批评小人行为 |
典故 | 《东坡志林》《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均有体现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飞短流长”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深刻反映。在当今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更应警惕“飞短流长”的危害,倡导理性交流与真实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