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身碎骨的意思】“粉身碎骨”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为了某种信念、理想或事业而付出极大的牺牲,甚至不惜献出生命。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悲壮色彩,多用于赞美那些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人物。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拼音 | 解释 | 用法 |
粉身碎骨 | fěn shēn suì gǔ | 比喻身体被粉碎,形容极度的痛苦或彻底的毁灭。引申为为了某种目的而牺牲一切,甚至生命。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强调牺牲精神 |
二、出处与典故
“粉身碎骨”最早见于古代诗词和历史文献中,常见于描写忠臣、烈士或英雄人物的事迹。例如:
- 《史记·项羽本纪》:“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虽有智慧,但若不把握时机,也难成大事。)
-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精神,与“粉身碎骨”的精神相呼应。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舍生忘死、赴汤蹈火、视死如归 |
反义词 | 畏首畏尾、贪生怕死、苟且偷生 |
四、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文学作品 | “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甘愿粉身碎骨。” |
历史评价 | “这位将军一生忠诚,最终粉身碎骨,令人敬仰。” |
情感表达 | “我愿意为你粉身碎骨,只求你一笑。” |
五、总结
“粉身碎骨”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的忠诚、勇敢与奉献精神。在现代语境中,它既可以用来赞扬英雄人物,也可以表达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定追求。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