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一、
这首诗出自明代诗人唐寅(唐伯虎)的《元宵》,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与美好。诗中通过“灯”与“月”的对比,表达了节日氛围中自然与人文相辅相成的和谐之美。
- “有灯无月不娱人”:强调元宵节离不开灯火的点缀,但若没有月亮的映衬,便少了诗意与美感。
- “有月无灯不算春”:反之,若只有明月而无灯笼,则无法体现节日的喜庆气氛。
- “春到人间人似玉”:描绘出春天降临人间时,人们如同美玉般纯洁、喜悦,象征着节日的祥和与希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情趣的细腻观察。
二、核心内容表格
内容点 | 解释 |
诗句出处 | 唐代诗人唐寅(唐伯虎)《元宵》 |
核心意象 | 灯、月、春、人 |
意象关系 | “灯”与“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春”是背景,“人”是主体 |
节日主题 | 元宵节,传统民俗活动中的热闹与温情 |
诗歌风格 | 简洁凝练,富有画面感与哲理 |
文化寓意 | 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三、结语
《元宵》这首诗虽短,却蕴含丰富的情感与哲思。它不仅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更传达了古人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虽然节日的形式有所变化,但那份对团圆、幸福与美好的期盼,依然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