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共三百七十多句,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长篇问难之作。诗中的问题包罗万象,从天地开辟到人类起源,从自然现象到社会变迁,无不包含其中。屈原通过这一连串的提问,不仅展示了他广博的知识,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对世界的困惑与探索。
诗中提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几句表达了屈原对于远古时代起源的疑问。他追问天地初开之时的情况,以及这些情况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探求精神,体现了屈原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哲学思考。
此外,《天问》还融入了许多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通过对这些传说的叙述和提问,屈原表达了自己对传统信仰的理解和反思。例如,“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这里提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并对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隐秘关系提出了质疑。
《天问》不仅是屈原个人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也是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以及对真理不懈探索的精神。尽管历经千年,《天问》仍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